跳转至

这个___我们_____不要了

这个梗影响之深远,应用之广泛,几乎是前所未有的。

九下春游前一天有英语第一次阶段考试的口语测试,C 老师委托朱老师带队。朱老师问同学们:“你们的准考证带了吗?”同学们都愣了一下,不知道所谓“准考证”是什么,然后回复:“什么准考证?”“不知道。”然后朱老师去找 C 老师。C 老师估计此时是因为什么事儿在气头上,听到我们都不知道“准考证”是什么,认为我们都在装傻整蛊朱老师,大发雷霆,闯入教室咆哮道:

“一个个不知道准考证号?我都说过多少遍了啊?HEQT15201 加上你的学号!!!!”

“在教室里大叫什么‘忘记了’,‘不知道’。干嘛啦?”

“你么欺负我就算了,还要欺负朱老师!什么 GPXX……”

“szh!刚才有谁在教室里叫?不说是吧,好。那我就认为全班三分之二的人都在发癫。怎么了?明天春游了,今天都开始发癫了是吧。”

“朱老师,我们不测了,你回去吧。口语这十分,我们初三一班不要了!”

一连串的情绪输出,几乎句句有梗,句句精华。

笔者看来,这件事造成了极为恶劣的影响。同学们没有理解“准考证”是什么,是情有可原的。因为一般来说“准考证”指的是纸质的证件,而非数字。那次考试是二模前的最后一次模拟考试,其重要性不言而喻,所以也并非没有可能没有准考证。所以 C 老师并没有弄清楚事情的原委,就武断地认为是同学们的错误,这并不是正确的做法。

当然,站在 C 老师的角度讲,也并非完全不可理喻。因为当时是同学们学习最不活跃的时候,C 老师经常在课上为了维持纪律大费周折,导致师生关系不太和谐,因此 C 老师很容易下意识把错误归咎于同学身上。但是这也绝不能作为武断抉择的借口,凡事对事不对人,才是应有的态度。

话说回来,虽然一样的言论令人感到不适,但也的确创造出了许多炙手可热的梗。包括“忘记了”,“不知道”,“欺负朱老师”,“发癫”,“不要了”等等。

后来,C 老师也让同学们去测了口语,拿了 10 分。真是皆大欢喜。